第8章夏苗
天子脚下发生这样惨烈的事件,在民间可谓掀起了轩然大波,百姓惊惧归惊惧,骂是不敢骂什么的,他们只是躲在家里窃窃私语。
读书人是不一样的,为着心中那一点热血和傲气,第二日京中便聚集起了大批的以书生学子为主的上书请愿队伍。
他们都说“此举暴虐,有伤天和”要求杀了下令的人,甚至更有甚者说“此举丧心病狂,正是亡国的暴政”,这事皇帝陛下自然也有错……
这种情绪相互感染着,大家都激动起来。
一时之间,随行者浩浩汤汤,流言甚嚣尘上。
可因为参与游行者大多数是读书人,皇城司的军士无令是不敢轻易动他们的,便只有装聋作哑任他们去了。
于是情况越演越烈,再一日便有大批的清流和御史掺合进去了,皇帝大怒,在早朝时就发作了,廷杖了好几人。
然后转头把镇压游行的差事又交给了自己用得最顺手的,最信重的赵律。
于是当天晚上京中就流传起了几个游行中核心人物的一些风流韵事。
最开始只是风流韵事,而后就变成了阴私勾当,本人没有的,就传家中亲人的,再不然就是宗族朋友的。
就算你清白无暇,难道你的亲友也全然干净,毫无错处吗?
有了传闻就该查处,该正大光明的查处,由全京城百姓看着这些清高的读书人内里是怎样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啊。
半生清名一朝不保,甚至就连身家性命也危险了。
什么?你不在乎性命。那么你的妻儿老小,亲朋好友也全都不在乎吗?
一时之间抗争者人人自危,失了心气,难不成为了这样一起无望的事,为了这么一些无关的人,还真的豁出去,叫自己身败名裂,后半生与家中都不过了么?
大家都是凡人,也不是那救苦救难道菩萨。
于是也就是短短三四日,轰轰烈烈的游行也好,静坐抗争也好终于都偃旗息鼓了。
得知此事后,赵律只是放下手中的书卷,看向窗外落下去的夕阳淡淡说了一句:“这真是,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于是这件事便也静悄悄地翻过去了。
而就是这个时候,朝中传来了皇帝陛下决意五月初要去夏苗的消息。
所谓夏苗就是夏日寻一处避暑地打猎。
自立国以来,周朝向来有夏苗的习惯,一是为了去避暑和巡视,二是磨练上层子弟的身手与心性,三则是显示自己自己国力强盛,以息邻国的觊觎之心。
今年的夏苗较往年来说较早,便是为了掩饰这天灾人祸的内忧,去震慑北地的蛮夷之国。
故而今年的秋狩队伍甚至富丽壮大。
谢闻昭在流民事件后病了整整七日,才好不久便被编入了夏苗的队伍里。
其实按照官职来说他本来是不够格随行的,可他是皇亲贵胄,是皇帝爱重的子侄,所以他不仅可以随行,甚至可以就站在皇帝身后,而在他身侧,便是皇帝的宠臣赵律。
周朝从来重文轻武,皇帝陛下又日渐老迈,体力大不如前,再加上早年间当今皇帝在狩猎围场出过那一次意外后,他其实就不怎么喜欢狩猎这项活动了。
尤其近年来皇帝开始修行了,修行讲究清净,讲究仁善,于是皇帝对如此这般血腥的活动更是不喜。
只是夏苗围猎是开朝便定下来的惯例,又要以此来震慑北境满意才不得已而为之,皇帝是因为心怀万民啊。
于是到了围场,皇帝便只是象征性地说了几句话,又装模作样地让人牵了头白鹿来,就当是自己猎来的了。
是的,是牵来的白鹿。
它皮毛光亮,毫发无损,便是以人的审美去看也觉得它灵秀可爱。
陛下仁善,是不愿意杀生的,况且这白鹿还不是被人强行牵来的,它是自己凑到营地来的。
这必是天地万物感受到陛下的圣明,而生出的祥瑞啊。
这白鹿定是感受到陛下身上的龙气仙缘来沾一沾仙气的呀!
大家一齐花团锦簇地夸赞起来,沉默的人固然沉默着,可并不显眼,夸赞的人却主要分了两批。
赵律这一脉夸的是最热烈的,言有些言辞不算华美,但是真诚啊,你听他们的声音,看他们的眼睛,无一不写着真心实意啊。
沈相这一脉也不差啊:他们固然清高,可这样高兴的时候,在无关大节的事情上说几句好话又怎么样呢?
他们原本就有才学,有家世,平日又清高,难道会有什么人觉得他们此时的话是为了逢迎媚上吗?
所以所有人的话自然都是真心实意的,这样君臣相得的场景总算略略抵消了皇帝陛下一路上的舟车劳顿,让他也可以真心宽和地笑一笑,要大家,尤其是周朝的青年才俊们去一展身手了。
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尚无政绩,甚至尚无功名的年轻人来说,在围场里占得上风确实是他们最快最好让皇帝对自己有印象的活动了。
故而围场内的情形还是一派火热的。
谢闻昭当然不在那很多人之列,他是不需要那样的。
他骑着马进了林中,其实心中只是恍惚。
之前有关屠杀流民的事件被镇压下去后他便一直有些恍惚。
仿佛是活了那么快一十八年第一次拂开眼前繁华富贵的迷雾,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冰冷艰辛的人世间,那是另一个世界。
他惶惶然的,不知所措,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来,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能和无力,也不由地去想赵律。
此次流民事件起于天灾,但偏偏在陛下的一次斋蘸祭礼时爆发,彼时宫中的怀仁殿大火,二皇子又遭遇刺杀。
偏偏御史们还纷纷上书要皇帝为南江大水下罪已诏
皇帝大怒,庭杖了几个大臣,罢朝后单独见了赵律,再然后便有了谢闻昭知道的,皇城司屠杀流民的事。
谢闻昭原是不敢信这些的,他四处求证,最后发现,流言并不是空穴来风,此事与赵律脱不开关系。
霎然间,赵律在谢闻昭心中的形象一时翻转,他无法想象赵律是怎样下的这样丧心病狂的令。
“奸佞乱臣!”谢闻昭最后想,“流言诚不欺我。”
来 APP 跟我互动,第一时间看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