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重农兴商
台上之人战战兢兢,沈澈在清平县所作所为他们早有耳闻,行事雷厉风行,手段强硬,连闻家都落得抄家下场。
他们虽富,但没有闻家那般权柄在身,故此更加畏惧沈澈。
沈澈自听闻余茂詹讲述完康平县的基本情况,心中一直在思考应对措施。
主要是在思量,是否将清平县的那套方法照搬到康平县。
在清平县所实行的制度,沈澈参考的是均田制,既将田地均分于民。
清平县地少人稀,将田地平均分配于农民,可以提高农民的耕作积极性,提升土地粮食产量,同时提高生产力。
康平县与清平县则略有不同,康平县土地虽然被五大乡绅把持,但佃户们耕作,依旧可以维持基本生活。
而且这种租田形式年深日久,五大乡绅为控制佃户,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垄断。
包括农作工具垄断,农民没有农作工具,即便有田,生产力低下。
还有兼收垄断,乡绅与县衙勾结提高田税,农民种田赋税严重,乡绅趁机兼收并拢,农民没了田就只能去租乡绅的田。
康平县田多,人也多,贸然实行均田制的话,短时间内农作工具不足,生产力跟不上,眼下马上就开始春耕了,错过了时节得不偿失。
而且这五大乡绅中,除了余家外,郑家与曹家,秦家与吴家,都是姻亲,这四家掌控着康平县八成的商铺。
这也是康平县与清平县的差距之一,清平县贫困,县内基本上没有具有规格的商铺。
而康平县富硕,乡绅手里有粮,腰里有钱,自然会大兴商业,商业兴盛便会带动外来客商到此。
所以若是贸然对这四家动手,对康平县的商业化将会形成巨大打击。
沈澈思来想去,四大乡绅必定得动,否则百姓生产力无法释放,对康平县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关键在于如何动,不引发动乱,不影响发展,还能达到富民的目标。
沈澈挥手示意,小宝点了点头,拿着预先准备好的稿子,朗声念诵。
上面的内容正是余茂詹讲述的赵德才与五大乡绅勾结之事,其中详细的说明了每家每年的粮食产量,收入。
沈小宝声音洪亮,在场每个人都听的分真,台上的四位家主越听越大汗淋漓,止不住颤栗,连连擦汗。
沈小宝念完,沈澈开口道:“自太祖年间起,朝廷严禁百姓售卖土地,凡私相收售者,皆是重罪,最轻也是流刑。”
四位家主闻言头皮一炸,相继跪倒求饶。
“大人开恩呐,小人愿意退还田地,请大人法外开恩啊!”
“是是是,小人也愿意退还田地,求大人开恩!”
沈澈面无表情道:“田地本就是农田,退还于民是自然,但具体如何退还,本府另有决断。
你们欺压百姓,这些年鱼肉乡里,作威作福,若仅是退还田地,民愤难平。
如今七县将合为六县,清平县将更为府制,本府欲在清平府大兴变革,你们若想本府开恩,那便拿出诚意来。
第一,迁府,你们四家所有直系亲属,即日起迁出康平县,于清平县落户,并更为商籍,所有田产全部充公。
第二,罚款,本府要大兴土木,统筹规划,你们四家每家捐五百万两。
第三,兴商,本府知晓你们在县内另有产业,本府可以不查抄这些商铺,但你们必须无条件在清平府新建商铺。
第四,惠民,田产均分于民,但农户手中并无种子,你们需要无偿为农户提供种子和农具。
第五,罪己,你们所犯恶业罄竹难书,仅上述惩罚还不足以平民愤,本府要你们每家选出后辈子嗣一人,以工代罚。”
相较于在清平县的强硬措施,对待这四大乡绅沈澈已经足够宽宏大量。
不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如何发展,总有一小部分人占据着八成的财富,这是必然的,难以因个人意向而改变,也无法通过律法制度强行平均。
所谓的人人平等,只存在于理想国,沈澈接受了另一个世界两千年历史的经验,他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
若想实现共同富裕,只能达到相对公平,让有钱的这部分人带动普通人,这也就是先富带后富。
而且以目前的情况而言,沈澈若想大力发展经济,光提高生产力还远远不够,农民种田产粮只是基础保障。
想要谋发展,最后必须走商业路,而大部分平民百姓不具备经商的经验和知识,这也是长期以来,世家乡绅垄断教育资源所导致的结果。
乡绅的后代都能读书识字,而平民百姓想要学习且不说没有门路,他们所花费的代价也更高。
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知识被垄断,上层社会由乡绅世家占据,他们为领导者,而普通百姓没有理会学习,也就没有向上的机会。
富者恒富,穷者永贫。
所以沈澈要求他们迁府兴商,目的就是让这群拥有经商资格的人走商业路,由他们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沈澈甚至更换了他们的籍贯,士农工商,商籍社会地位最低,而且朝廷禁止商籍参加科举,这也就是断了他们为官之路。
官商分离,这是保障稳定至关重要的一环。
台上四家家主虽心有不忿,却是敢怒不敢言,且不说沈澈如今是府尉,统管七县。
就今晚发生的这些事,每一件都在沈澈的谋划之内。
连赵若安都被带到了这里,赵德才也很快会被捉拿,没了赵德才做靠山,康平县内,沈澈的话比圣旨还管用。
秦家家主年岁最大,秦家也是五大乡绅中实力地位最高的。
有道是人老奸,这秦橦很快便分析清楚其中利弊,拱手道:“大人所言,小老儿自会全力配合,只是小老儿还有困惑。我朝一向重农抑商,大人既然要重农,为何又兼顾兴商?”
来 APP 跟我互动,第一时间看更新